• 校园文化建设 8
  • 日期 : 2016-06-13     点击量 : 1917

    1.清华打造新人文格局 重视学科建设更重视文化建设(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2016-01-11

    光明日报北京110日电(记者邓晖)站在105岁的年轮上,10日,清华大学以首场“人文清华”讲坛的开启勾绘出她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路径——打造新人文格局。清华大学校长邱勇亲自开坛,该校人文学院教授、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格非开讲第一期——“重返时间的河流”。

      “如果说上一个百年,清华是百年辉煌;那下一个百年,一定是人文日新。”讲坛现场,邱勇如此肯定“人文”之于清华、之于大学的意义。而在此前,他也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一流”与“文化”的关系:“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最难的是文化建设,差距最大的也是文化建设。”“未来清华关注的不仅是学科建设,更是文化建设。”他期待,能以此次讲坛为开端,为一流大学的一流文化奠定思想基础:“讲坛将邀请清华优秀人文学者发表公众演讲,阐述经典学说、独特思考和重大发现,呈现清华在新时代的人文成就和思想成果,构建人文思想持续发声的公共空间,推动人文日新、社会进步。”

      作为首期主讲人,格非选择以“重返时间的河流”为主题,探讨“文学时空观的演变及其意义”。演讲内容,则来自他对时空关系失衡的痛切感受:“在传统文学中,空间是时间的附庸。但自18世纪以来,文学时空观发生了巨变。先是空间性场景和画面的独立,接下来,对空间的热衷和迷恋压倒了对于时间和意义的关注与沉思。最后,时间干脆被取消了。甚至在现实生活中,当代人的时间被空间切割成碎片,生活的意义消解殆尽;在文学叙事中,时空观同样发生了畸变,导致永恒消失、目的与意义匮乏。”

      他呼吁人们重返时间的河流,重建时空平衡:“今天越来越多的读者放弃了对意义的寻找,沉湎于令人愉悦的空间性的事物中;越来越多的作家放弃了文学最古老的职责,为消费时代提供廉价读物。但无论如何,空间性事物本身并不产生意义。没有对于时间意义的沉思,空间性的事物充其量不过是一堆绚丽的荒芜。”

      据悉,“人文清华”讲坛每两个月举行一次,内容将通过公共演讲、电视、纸媒、网站、社交媒体等多种途径进行立体传播,让清华的新人文之光穿透校园,引领社会。

    2. 浙高校建创业学院 试点“3+1”“2+1”教育模式(中国社会科学网2016-02-01

    浙江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出台“关于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圈,开创具有浙江特色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局面。预计到2017年,全省高校毕业生毕业1年后自主创业率稳定在5%以上。

      部分高校试点本专科“3+1”“2+1”创业教育模式

      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圈,重要的一点是推进大学的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以及教学改革。

      “实施意见”提出。到20163月底前,全省高校普遍建立创业学院。选择若干所高校开展本专科“3+1”“2+1”、研究生专业硕士融合创业教育等不同类型的创业教育模式改革试点。

      在浙江省教育厅去年发布的《关于积极推进高校建设创业学院的意见》提到,2016年下半年,将试点扩大到15所左右高校。到2017年,全省建设30所左右示范性创业学院,形成10万人左右的在校生规模。

      优先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工程实践训练环节,突出实践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此外,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作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好一批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业示范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电商创业孵化基地、职业院校实训基地。

    选聘企业家、风投人等到高校兼职或挂职

      “实施意见”提出,推进高校与企事业单位人员互聘,选聘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事业单位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到高校兼职或挂职任职。

      到2020年,全省培育创业导师5000名;建立创业导师数据库,实现创业导师教学资源共享,开展创业导师与创业学生对接活动,结对指导2万名创业大学生。

      此外,还要做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对自主创业学生持续跟踪帮扶到位。2016年起实施浙江省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到2020年培训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30万名,每年重点培训有创业项目的大学生2万名。

      2016年起每年举办省大学生创业大赛

      在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方面,将建立金融扶持、经费补助、税收减免等手段相结合的支持大学生创业政策体系,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创业培训补贴、一次性创业社保补贴、减税降费等政策措施。

      此外,鼓励社会组织、公益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设立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以多种形式向自主创业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提高扶持资金使用效益。

      “实施意见”还提出,省财政继续每年安排资金支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暨新苗人才计划项目。把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纳入相关考核指标体系。2016年起每年举办浙江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以大赛为平台吸引社会资本对优秀项目的资金扶持。

    3. 浙江大学新增设四个本科专业:体育教育 西班牙语(中国社会科学网2016-03-15

    根据20162月公布的《教育部关于公布2015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浙江大学新增备案本科专业三个:体育教育、西班牙语和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新增审批本科专业一个:信息安全。  

      这四个专业今年是否纳入2016年本科招生,目前尚未确定,将以最终公布的招生方案为准。  

      体育教育专业隶属教育学院,西班牙语专业隶属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隶属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信息安全专业隶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体育教育专业  

      这个专业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技艺式体育教育”,而是一个以学生身心健康为导向的,融体育、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体育健康教育”。该专业以培养高素质学校体育健康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将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强化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突出体育教育与健康科学的有机融合,成为学科交叉的综合性专业。在校期间学生们将着重掌握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体育健康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毕业后成为能够胜任学校体育健康教学、学生体质健康管理、课外体育活动指导和课余体育训练比赛等适应当代学校体育健康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西班牙语专业   

      很多人以为西班牙语是一个小语种,其实,这是一个误解,西班牙语是21个国家的官方语言,5亿人口的母语,联合国及多个国际组织的工作语言,所以,它可不是小语种,而是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世界通用语。  

      浙大将在传统的西语语言文学学习基础上,注重国际合作,设立西班牙拉美研究中心,推进西班牙拉美国别区域研究,培养国别区域研究人才。学生将以西班牙语国家的语言文学和社会文化为主要学习和研究对象,未来能够为中国和西语世界的交流和沟通,为扩大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做出贡献。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   

      提起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半导体器件,进而形成这个专业主要是研究器件的结论。实际上这个专业包括了新型半导体器件设计,而且更重要的有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模拟与混合信号集成电路、射频集成电路芯片等的设计,这些芯片的规模是巨大的,可以完成的功能也是巨大的。  

      微电子的本科核心课程主要是环绕着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这条主线构建而成,包括: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信号与系统、数字系统设计、模拟与混合信号集成电路设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导论和面向集成电路设计的EDA技术等。  

      学生毕业后主要就业于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制造和通信等行业。  

      信息安全专业  

      信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除了军队、公安等部门需要高级信息安全人才外,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和电子金融等新兴业务的发展,也对信息安全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仅懂得如何配置防火墙的网络管理人员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  

      目前信息安全专业人才需求,主要分为理论研究人才、技术开发人才、管理服务人才和教育培训人才等四大方面,如果从工作岗位来看,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的工作有安全测试工程师、安全服务工程师、安全芯片产品工程师、网络安全工程师和电子商务(政务)工程师等。  

      浙江大学信息安全专业是培养能够从事计算机、通信、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金融等领域的信息安全高级专业人才。学生主要学习和运用信息安全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接受信息安全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基本训练,将具有信息安全系统分析、防御、设计、开发的综合知识和技能。 

    4. 教育部与武汉大学共建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2016-05-03)

    426日,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与武汉大学签署共建“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协议,双方将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资政启民、服务社会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共同推进中国语情监测及研究。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长田立新和武汉大学副校长李斐签署协议,并出席了2016年度国家语委科研机构工作会议。

      田立新希望发挥武汉大学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双方共同努力,打造集学术研究、资政建言、社会服务、国际对话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多功能平台,为国家语言文字智库建设的整体推进积累经验。

      20147月,“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经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正式批准成立,为国家语委科研机构之一。中心主要从事语言政策与规划、社会语言生活等方面的研究,由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与武汉大学共建共管。20155月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语言文字智库建设试点。

      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对中国语言生活进行实时监测和调查研究,及时分析语言生活中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为党和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