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社会科学8
  • 日期 : 2015-12-11     点击量 : 1104

    12所院校形成上海共识:共建中国自由贸易区研究联合智库(光明网2015-4-18)

     

    目前,中国自贸区研究正在成为高校的科研热点。日前,来自北京、上海、广东、天津、福建五省(市)12所院校的自由贸易区研究院,在上海财经大学形成上海共识,将通过资源互补、协同创新,成为中国自由贸易区研究的联合智库。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运行一年多来取得了积极进展,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随着广东、福建、天津自贸区总体方案的获批,中国的自贸区建设正在走向网络化的新阶段,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和更大范围的改革试点正在稳步推进,也意味着有更多的改革难题需要破解。为了更好地联合各地院校的自由贸易区研究机构开展协同研究,上海财经大学联合北京、上海、广东、天津、福建五省(市)院校的自由贸易区研究院及各地院校的相关学院,商讨决定共同开展中国自由贸易区的相关研究。

    12所院校的自由贸易区研究院为:上海财经大学自由贸易区研究院、上海海事大学中国自由贸易区供应链研究院、华东政法大学中国自由贸易区法律研究院、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暨南大学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天津财经大学天津市自由贸易区研究院、厦门大学中国(福建)自由贸易区研究院、福建师范大学福建自由贸易区综合研究院、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自贸区研究院。(曹继军、颜维琦)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5-04/18/nw.D110000gmrb_20150418_3-04.htm

     

    首个系统功能语言学国际学术基金会在京成立(国际在线2015-4-23)

     

    “韩礼德——韩茹凯语言学国际基金”于4月23日在北京师范大学成立。该基金是系统功能语言学领域首个国际性学术基金,旨在奖励前沿语言学研究成果、建设系列前沿学术论坛、建设相关学术资源库、产出高端成果等,推动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国际范围内的继续发展。

      该基金以韩礼德和韩茹凯这两位世界杰出语言学家的名字命名。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长田立新表示,中国在汉语研究方面,有很好的语言学传统,同时也注重借鉴和吸收世界语言学研究的优秀成果。韩礼德教授所创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中国研究语言的性质和结构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框架。中国在引进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同时,也积极把这一理论应用到汉语研究,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表示,韩礼德教授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也是享誉世界的语言学大师,曾多次应邀来北师大讲学交流。他说,系统功能语言学是北师大外语学科的特色研究领域,成立“韩礼德-韩茹凯语言学国际基金”将为该校开展系统语言学研究搭建国际化的合作交流平台。

      “韩礼德——韩茹凯语言学国际基金”由语言学大师韩礼德和韩茹凯捐赠,北京师范大学组织了配套募集。(邬彤)

        http://gb.cri.cn/42071/2015/04/23/8011s4941382.htm

     

    中国、以色列高校在上海首家合作学术研究机构揭牌(中国新闻网2015-4-28)

     

    4月28日,由华东师范大学和以色列海法大学合作共建的“上海-海法国际研究中心”在华东师范大学揭牌,中以之间在上海设立的第一所学术研究机构正式启动。华东师范大学方面表示,两所大学的研究人员将共同发起和推进相关重大创新项目,通过多种方式在多领域开展深入合作和交流。

      当天,海法大学校长Amos Shapira(President)和David Faraggi(Rector)率教授代表团一行与华东师范大学共同签署两校学生交换协议,同时与华东师范大学的数学教育、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心理与认知科学、脑功能基因组学、计算机、统计学、生态与环境、MBA教育等学科的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会见了海法大学两位校长、副校长Michal Yerushalm,以及以色列驻沪总领事Arnon Perlman、副总领事Nadav Zysblat。童世骏表示,学校将大力支持上海—海法国际研究中心的发展,为两校间师生交流、科研合作创造更多的机会,为上海、海法两市的科技创新合作贡献力量。海法大学两位校长表示,将充分利用上海—海法国际研究中心这一平台推进两校深层次合作。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陈群与海法大学的两位校长共同签署了学生交换协议。陈群希望海法大学代表团的教授们能充分地和该校相关学科的代表进行学术对接,创建联合科研项目,以更好地促进“上海-海法国际研究中心”的发展。

      以色列驻沪总领事Arnon Perlman表示,上海—海法国际研究中心的成立必将推动中以文化交流,希望华东师大、海法大学开展更多的深度合作。(陈静)

        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5/04-28/7240942.shtml

     

    第五届全国高校科技查新研讨会在常州召开(常州大学新闻网2015-6-16)

     

      6月15日,第五届全国高校科技查新研讨会在常州召开。次次会议由吉林大学和常州大学共同主办。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杨健安处长、王超博士,省教育厅科技发展中心主任储宪国,常州大学副校长王卫星出席会议,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90所高校的220余位科技查新专家、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开幕式由吉林大学科技查新站主任张柏秋教授主持。王卫星副校长代表主办方致辞,她指出,本次科技查新研讨会由常州大学与吉林大学共同主办,这是对常州大学的鞭策与鼓励,学校将一如既往地支持科技查新工作,全力办好科技查新站。储宪囯主任介绍了江苏省教育部科技查新站的总体概况,指出近年来江苏省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和高校教育的良好发展为科技查新站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希望本次研讨会的召开可以增进各高校之间科技查新工作的合作与交流,促进江苏省科技查新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吉林大学图书馆馆长王剑介绍了吉林大学图书馆科技查新工作站的发展历程以及图书馆对查新工作的支持措施。
      在会上,杨健安处长作了题为《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汇报》的报告,阐述了科技查新对高校科研工作的作用及意义,分析了近年来国内高校查新工作的现状和发展情况,指出了全国高校科技查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希望科技查新站能进一步拓展业务,积极服务社会。
      此次研讨会为期两天,大会包括经验交流和与会代表分组研讨等诸多环节。(田月霞)

        http://www.cczu.edu.cn/_s111/b4/10/c6620a111632/page.psp

     

    第二十四届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中国社会科学网2015-7-9)

     

    2015年7月5日,第二十四届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国务院参事特约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曹凤岐,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等出席了论坛。与会学者们围绕“经济是否反转?”的主题展开了讨论。

      在刘世锦为论坛所做的主旨发言中,他认为:2013-2015年是中国的一个转型阶段,经济增长会由高速增长转入中低速增长,要继续推动经济持续良性发展,调整产能、重视创新,鼓励竞争是三个重要的手段。在自由讨论环节中,与会嘉宾就目前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和直接的交流。

      在论坛的尾声,现场嘉宾细致地回答了现场观众对于京津冀一体化政策对周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以及在现阶段的大环境背景下,百姓理财投资的选择等相关问题。

      论坛由李稻葵教授主持,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出席并致辞。(张君荣)

        http://news.cssn.cn/zx/bwyc/201507/t20150709_2072389.shtml

     

    首届中央文献翻译与研究论坛在天津举行(中国社会科学网2015-7-10)

     

    7月9日,由中央编译局、天津外国语大学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央文献翻译与研究论坛在天津外国语大学开幕。论坛的主题为“中央文献翻译与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以习近平重要论述的翻译为中心”。来自中央编译局、天津外国语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外文局等全国多家机构与高校的学者,围绕习近平著作的对外翻译传播研究、中央文献翻译与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等议题进行了研讨。

    这次论坛由中央编译局中央文献翻译部、中央文献对外翻译与传播协同创新中心、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基地共同承办,会期一天半。中央编译局中央文献翻译部、中央文献对外翻译与传播协同创新中心,希望通过常规化的论坛形式,为中央文献的翻译、传播以及研究提供交流平台。(张春海)

    http://news.cssn.cn/zx/bwyc/201507/t20150710_2073680.shtml

     

    2015首届“学术传播论坛”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站2015-7-24)

     

    7月1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网新闻与传播学频道主办的2015“学术传播论坛”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从多学科视角聚焦学术传播的历史、特点与规律,总结、反思学术传播实践,推动学术传播理论构建。

      2015“学术传播论坛”是首届以“学术传播”为主题的论坛。在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史论部主任刘海龙、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邓绍根从历史的视角介绍了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脉络及学术传播机制的历史演变。中国传媒大学媒体法规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丹林从传播与法治关系的视角,阐明了新媒体环境下学术传播过程中著作权保护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章晓英从翻译实践角度,提出了对外学术传播中话语与概念怎样精准转化的问题。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天根从传媒视域下的问题与主义论争探讨了学术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刘娟)

        http://cass.cssn.cn/keyandongtai/xueshuhuiyi/201507/t20150724_2092638.html

     

    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高端论坛在上海交大举行(上海交通大学新闻网2015-8-21)

     

    8月19日,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高端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浩然高科技大厦举行。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阎晓宏,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林忠钦,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理事长、清华大学出版社社长宗俊峰出席论坛并讲话。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副局长邬书林发表了主旨演讲。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健主持了开幕式。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副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韩建民宣读《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上海共识》,并由与会近50家中外出版机构共同发布。郝振省、苏雨恒、李岩、布莱恩·戴维斯、潘光、李本乾等发表了演讲。 

    韩建民宣读了《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上海共识》。《上海共识》提出,以在全世界出版和传播当代中国学术精品,推动中国学术出版更好、更有效率地“走出去”为己任,努力提升中国学术成果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鼓励学术界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话语体系,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中国形象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好的展示和理解;加强国内外出版界、学术界之间的融合创新、沟通合作,携手共进,在“走出去”过程中形成合力,使更多中国优秀学术出版物进入国际主流发行传播渠道;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高端论坛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政策的发布和解读平台,国际学术出版新趋势的研讨平台,以及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工作交流、洽谈、合作平台。中外学术出版机构将携手努力,充分发挥其在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的互联互通功能,成为中外学术界和出版界的沟通桥梁。          

    本届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传媒研究院承办,《中国编辑》杂志社协办,主题为“中外出版业的融合与创新”,已经发展成为上海书展的品牌活动之一。 

        http://news.sjtu.edu.cn/info/1002/704615.htm

     

    首届中国古典文学高端论坛在南京举行(南京大学文学院网站2015-8-25)

     

    8月22日,第一届中国古典文学高端论坛开幕式在南京举行。这次论坛以“中国古典文学与东亚文明”为主题,由南京大学“中国文学与东亚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中华诗词基金会、台湾新地文学发展协会共同倡议举办,为期4天。
       
    论坛邀请了50多位相关领域的学者,分别来自中国大陆、港澳台、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国家的30多所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在开幕式后的主题演讲中,

    ,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莫砺锋、北京大学中文系葛晓音教授、台湾大学教授叶国良、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教授倪豪士教授分别与众位学者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此次论坛围绕中国古典文学及文化研究、域外汉籍与汉文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与东亚文明的关系研究3大论域,发表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并于22日下午、23日举行分组讨论。
       
    与此同时,“中国古典文学与东亚文明”全国博士生暑期学校也在同步进行。90多位博士和研究生报名,他们的专业均为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分别来自大陆、台湾、香港、澳门26所高校。
        http://chin.nju.edu.cn/shownews1195.html

     

    “国际合作出版与中国学术话语的海外传播”沙龙在京举办(中国社会科学网2015-8-30)

     

    8月27日, 由社科文献出版社主办的“国际合作出版与中国学术话语的海外传播”沙龙在京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各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世界著名学术出版机构施普林格、泰勒弗朗西斯、博睿、牛津、剑桥、麦克米伦、新加坡世界科技的出版方代表等60余人参加了活动。

    今年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荷兰博睿出版社合作十周年。这次沙龙借此契机,探讨了国际合作出版与中国学术话语海外传播的相关议题。学者表示,面临全球数字时代,希望中外出版社能够合作推出更多更好的、能体现中国前沿学术水准的著作,建立起联系中西方学者的桥梁,并在中西学术交流中继续贡献力量。(霍文琦)

        http://www.cssn.cn/zx/bwyc/201508/t20150830_2141692.shtml

     

    欧盟与中国启动新的科研与创新联合资助机制(CRI国际频道2015-9-8)

     

    9月7日,在北京举行的“追求卓越-促进中欧科研人员交流与合作”大会上,中欧双方宣布启动一项新的中欧科研与创新联合资助机制。正在中国访问的欧洲委员会科研与创新委员卡洛斯·莫达斯出席了此次大会。

    联合资助机制由中方科技部和欧方欧洲委员会科研与创新总司各自投入资助经费设立。为了实施在第十七次中欧领导人会晤联合声明中强调的联合资助机制,该机制依托欧盟科研与创新计划“地平线2020”和中国相关科研与创新资助计划,为期五年(2016-2020),欧洲委员会计划继续每年投入约1亿欧元,在“地平线2020”计划框架下,支持设立在欧洲的机构参加与中方机构的联合项目。中方将配套相应经费,计划每年投入2亿元人民币,支持设立在中国的机构在“地平线2020”计划框架下参与同欧洲伙伴的联合项目。

    联合资助机制旨在支持科研与创新联合行动,涉及共同感兴趣并互利的战略领域,如食品、农业和生物技术、绿色交通(含航空)、可持续城镇化、信息和通讯技术、能源、健康以及青年科研人员交流等。

    当天,莫达斯和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北京举行了双边会谈。万钢说:“科技合作是中欧全面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与创新将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注入动力”。莫达斯表示:“联合资助机制的设立,将为中欧战略伙伴关系带来重大影响,科研与创新现已成为这一伙伴关系的重要内容。”

    “追求卓越-促进中欧科研人员交流与合作”大会举行期间,中欧双方还讨论了欧洲研究理事会与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近期建立的实施协议。该协议于2015年6月29日在布鲁塞尔举行的中欧领导人会晤期间签署,将支持优秀的中国科学家前往欧洲,加入由欧洲研究理事会资助的研究团队,在前沿科学领域开展卓越的、自下而上的合作研究。(耿海艳)

        http://gb.cri.cn/42071/2015/09/08/8011s5094725.htm

     

    “中国古典文献的阅读与理解——中美学者对话”学术讨论会在北大举办(北京大学新闻网2015-9-18)

     

    2015年9月10日至11日,黉门对话专家主题论坛“中国古典文献的阅读与理解——中美学者对话”学术会议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该会议由北京大学中国古代诗歌研究中心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协办,发起人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傅刚教授。大会邀请了国内外一流文学、文献研究专家,与会发表论文的专家代表主要有:葛晓音、宇文所安、艾朗诺、田晓菲、詹福瑞、刘跃进、柯马丁、商伟、赵敏俐、左东岭、杜晓勤等。来自中美两国的文学、文献研究学者就“中国古典文献的阅读与理解”这一主题进行交流、对话,来阐明各自的学术立场和研究方法、目的。

    这次学术会建立在当前中国学术与世界学术产生更多联系和对话的背景之上。当今世界,学术格局已经发生较大变化,国外学者在文献学方面的研究,多以西方科学主义为理论基础,以西方研究《圣经》写本与刻本的经验来看待中国古代文献,并产生对中国历史文献的怀疑态度。这种方法与思潮目前在北美的年轻学者中也十分流行,它有可供中国学者借鉴之处。中西方学术之间的误解和分歧,也真实存在。因此,与北美最优秀的学者进行直接对话,各自阐明自己的学术立场和研究方法、目的,是势在必行的,它将有助于加深对中国古代文献的真正理解和研究。

    在研讨会上,多位来自美国的汉学家阐释了自己在研习中国文本过程中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他们认为,中国上古和中古的文本传播和重塑的特征应当得到重新审视,对于作者、文本、时代的关系应进行一丝不苟的考察与辨认。

    通过两天的与会交流,中美学者取得了深刻的相互沟通和理解,结下了深厚的学术情谊。对于中西方学者而言,加深对学术研究的认识,不断扩大视野,纠正缺陷,了解到双方学术的优点和长处,是将来要保持努力的方向。

        http://pkunews.pku.edu.cn/xxfz/2015-09/18/content_290395.htm

     

    《社科文献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13~2014)》在京发布(中国社会科学网2015-9-16)

     

    近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办的“建社三十年,守望学术,智慧出版——《社科文献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13~2014)》发布会”在京举行,这是该社第二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相比首部报告,2013~2014年的报告增添了更多数据与案例,并适当增加了数据对比。来自各部门一手联络员的资料真实有效地披露了社科文献在树立出版行业典范、促进专业学科建设、为客户提供多元服务、与合作伙伴携手共赢及维护员工权益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报告在传统纸质版报告、网页版报告的基础上,新增了视频、微信等新媒体版本,以满足“互联网+”时代更多元化的读者需求。

    报告经中国社会科学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评级小组评价,《社科文献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13~2014)》为四星半级,是一份领先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http://news.cssn.cn/zx/bwyc/201509/t20150916_2345705.shtml

     

    国际哲学学院大会(2015)暨“人的维度”国际哲学研讨会在京举行(哲学中国网2015-9-21)

     

    9月16日上午,国际哲学学院(IIP,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Philosophy)2015年院士大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开幕。这次会议由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与嵩阳书院联合承办。会议的主题为“人的维度”(Dimensions of the Human)。参与协办的有来自国内的九个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哲学系、清华大学哲学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中山大学哲学系。

    国际哲学学院于1937年成立于法国巴黎,是国际哲学界最高学术组织和资深荣誉团体。这次会议是国际哲学学院有史以来首次在中国召开的院士大会。参加此次会议的包括23名外籍院士和40名来自国内重点大学的哲学教授。916日至19日,会议共举办14场学术讲座并全部对外开放,北京地区高校哲学专业师生以及广大听众均可报名参加。这次大会还设立了中国哲学专场,为中国哲学思想家及研究者们提供了一个向世界展示中国哲学思想、向世界传达中国文化信息的良好机遇。

        http://www.philosophy.org.cn/Subject_info.aspx?n=20150921100936153797

     

    新一轮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建设计划出炉(人民网2015-9-22)

     

    9月21日,广州市召开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暨智库建设会议。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市社科规划领导小组组长甘新出席并讲话,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曾伟玉介绍新一轮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对各个基地的建设提出具体要求,并介绍构建广州特色新型智库的主要设想与措施。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规划领导小组领导,有关高校或科研机构分管科研的负责人及科研管理部门负责人,各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代表等100多人参加会议。

    甘新指出,新一轮广州市人文社科26个重点研究基地是经过专家严格评审、优中选优产生的,努力建设好这批基地,对加强广州历史文化和重大理论现实问题研究,繁荣广州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地为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咨询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甘新就如何加强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提出几点意见,首先明确主攻方向,坚持改革创新,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努力提高科研水平;其次突出实践导向,增强服务意识,积极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最后加强组织协调,齐心协力,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会上,甘新还向新一轮广州市人文社科26个重点研究基地授牌。(王鹤、张宪策)

        http://society.people.com.cn/n/2015/0922/c136657-27616303.html

     

    2015年全国社科联联席会议在武汉举行(江苏社科网2015-9-29)

     

    2015年9月24~25日,2015年全国社科联联席会议在武汉举行。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0余名社科联代表出席会议。会议期间,31个省区市社科联,围绕“建设新型智库,服务科学发展”主题,以小组讨论、大会发言和书面交流的形式总结交流了近年来在智库建设方面的工作和经验。

    会议认为,自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以来,特别是中办、国办《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印发以来,各省区市社科联积极响应,主动作为,围绕新型智库建设,开展了理论上的研究与思考、工作上的探索与实践,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取得了新的进步和突破,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会议指出,中央高度重视和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高度重视和加强群团工作,这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为社科联工作的改革创新提供了大好机遇。省级社科联作为党委政府联系广大社科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既是建设新型智库的重要力量,也是社会智库的直接管理和服务者,在社科界处于枢纽地位,在推进新型智库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社科联应当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积极参与新型智库建设,服务党委政府工作大局,以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以科学决策引领科学发展,在国家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李启旺)

        http://www.js-skl.org.cn/index.php?view-1794.html&jdfwkey=gbfld2

     

    武大与世界著名出版集团共推英文社会学杂志(武汉大学新闻网2015-10-8)

     

    武汉大学与世界著名出版集团SAGE合作出版Chinese Sociological Dialog(《中国社会学对话》)。9月25日举行了签字仪式。该刊物是中国社会学会唯一官方英文杂志,将于2016年面世。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负责人与SAGE出版公司亚太地区总裁保罗·埃文斯(Paul.M.Evans)签署了合作协议。随后,保罗·埃文斯为武汉大学人文社科编辑作了题为“What Makes a New Journal Successful?”(怎样成功地创办刊物?)的专题讲座。与会人员就图书杂志出版问题展开了讨论。

    《中国社会学对话》(简称CSD)致力于为中国乃至世界社会学界建构学术交流平台,在加速中国学者的“中国声音”得以在世界传播的同时,便利世界学者对中国社会学学术领域进行综观性了解,期待能够借助社会学独特的研究范式,为处于转型的中国当下的社会问题开创探索性窗口。将组建由国内外知名社会学家成立的编委会指导期刊学术事务,采用全程同行匿名评议的审稿方式。创刊号预计于2016年6月面世。

    目前,世界上已有200多种英文社会学杂志,但截至目前,中国出版的纯英文社会学刊物数量几乎为零。建立在西方现代化基础上的社会学理论需要在中国特色现代化的实践中重新获致检验,CSD创刊有利于深化中国与世界的对话,扩大中国在世界范围的话语权。 (谭德奎、郝娟)

        http://news.whu.edu.cn/info/1002/44268.htm

     

    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5•文学)开幕(中国社会科学网2015-10-10)

     

    2015年10月1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和芬兰文学学会民俗档案馆共同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5•文学)——数字化的口头传统:策略、实践与合作”在北京开幕。

      本届国际论坛邀请了来自芬兰、美国、德国、日本、蒙古、中国六个国家的十余位国内外知名专家,主要围绕五个议题展开:(1)数字化、信息获取及方法论;(2)元数据标准与应用;(3)资源共享、“互联网+”策略与合作;(4)发展共同工作模型及其语言、平台和可能性;(5)数字化实践的个案研究与在建项目的样本分析。

      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建档和保存方面的应用与发展,已成为对人类社会具有重大意义的核心议题之一。本届论坛促进了口头传统数字化建档问题的讨论,推动了数字化建档在工作模型与技术标准方面的需求调研,有利于建立具有国际标准的实践模型,可以为邻近国家及其口头传统数字档案的发展提供参考样本,并为田野工作和民俗学研究贡献新的研究方法。      本届论坛共分5场,将一直持续至10月11日。(王静)

        http://news.cssn.cn/zx/bwyc/201510/t20151010_2489269.shtml

     

    首届汉英音乐文论翻译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国社会科学网2015-10-25)

     

    首届汉英音乐文论翻译学术研讨会于10月23日至24日在京举行。这次研讨会由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音乐中国》国内编辑部及北京市民族音乐研究与传播基地主办。会上,数十位专家学者共同聚焦当前汉英音乐文论翻译中的问题与解决之策。

      汉英音乐文论翻译具有复杂性的特点。一方面语言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另一方面与语言密切相关的音乐文论翻译综合了多个学科,又增加了它的复杂性。做好汉英音乐文论翻译工作应首先厘清其中的基本要素及其问题,进而各个击破。“语言永远是灵活的、发展的、变化的。中国音乐学术文论涉及人类学、民族学、文化学、地缘学、环境学、音响学等高文化和子学科、交叉学科的新内容。”中国音乐学院特聘编审、中央音乐学院外聘教授周勤如表示,词语、句法、规范以及歌词是汉英音乐文论翻译的四个关键,必须予以重视。

       与会学者认为,推进汉英音乐文论的翻译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国音爱乐》主编赵仲明表示,重视汉英音乐文论翻译工作对于我国音乐文论英文使用的规范非常重要。推进汉英音乐文论的翻译工作不仅仅是将相关的学术文章进行翻译发表,更重要的是为中国音乐提供一个大的音乐文化平台,将中国音乐带入世界音乐学术之林。因此,我们更加需要准确、规范的,能够原原本本反映中国音乐内涵的,并且符合西方语言规范的音乐文论翻译。(潘玥斐)

        http://news.cssn.cn/zx/bwyc/201510/t20151025_2542535.shtml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举办“翻译研究国际高层论坛”(人民网2010-10-31)

     

    10月31日至11月1日,翻译研究国际高层论坛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举行。期间,来自美国、英国、瑞士、德国和香港、澳门等国内外专家学者近百人云集广州,从不同学科视角,探讨在不同文化、不同社会、不同语言背景下,未来翻译研究的新动向,还结合当前国际贸易形势与文化交流进行了探讨。
       
    论坛上,国际大学翻译学院联合会前秘书长马丁·傅斯恩教授发表了主题为《东盟国家和中国的翻译服务对外贸交流的作用》的演讲。他提出,改革的话语专注于所有高等教育的市场导向,而且受制于对高质量、低成本、高应变能力的需求。顺应时代潮流,翻译教学应向市场导向发展。考虑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持续经济发展和中国目前提出的“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在中国和东盟国家的翻译课程规划上应该有特别之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仲伟合在题为《国际化——中国大陆的翻译教育》的演讲中分析了中国翻译教育的现状、职业译员的特征、翻译教育的原则及其所面临的问题,指出中国翻译教育的出路要有适切的翻译教学准则和翻译教学方法,培养训练有素的师资队伍,开展国际合作,接受国际机构的培训和实习锻炼等。(林龙勇)

        http://gd.people.com.cn/n/2015/1031/c123932-26981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