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馆与图书文化7
  • 日期 : 2016-03-10     点击量 : 2393

    1. 第四届中美数字时代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国际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中国学术会议在线2015-11-05

    1025日至27日,第四届中美数字时代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国际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来自国内外数十所大学的图书馆情报学院院长(系主任)、图书馆长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大数据时代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教育的变革与创新问题。

    世界顶尖信息学院联盟(iSchool)主席、德国洪堡大学图书情报学院院长迈克尔·西都(Michael Seadle),美国图书情报学教育协会会长暨系主任联合会合作主席,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图书情报学院院长谢默斯·罗斯(Seamus Ross),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信息科学学院院长加里·马奇奥尼尼(Gary Marchionini),国内知名图书情报院系负责人、部分重点高校图书馆馆长等出席会议。

    开幕式上,副校长李斐、迈克尔·西都、美国合作方代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图书馆副馆长暨东亚图书馆馆长彼得·周(Peter Zhou)先后致辞。信息管理学院院长方卿教授主持。

    本次研讨会进行了13场大会专题报告。报告主题鲜明,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大数据时代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教育的变革与创新问题,旨在进一步加强我国图书情报、档案教育界与iSchool联盟等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加深全球图书情报和档案学教育的合作研究,加强图书情报和档案学教育与图书情报业之间的联系。

    会议论文集共收录专业论文34篇。与会学者在四个分会场,围绕大数据时代图书馆学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大数据时代情报学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大数据时代档案学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图书情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专题研讨会等主题发言,讨论了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档案学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

    大会还发布了大数据时代促进中国图书情报学教育变革与发展行动倡议。据了解,会议由武汉大学与全球顶尖信息学院联盟iSchool、美国图书情报学教育联合会(ALISE)合作主办,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信息资源研究中心,教育部图书情报专硕教育指导委员会、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国际合作研究院承办。

     

    2.广州向复旦大学捐赠《广州大典》 致力古籍保护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网20151130日)

    29日,广州市市长陈建华在上海出席了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成立一周年院庆暨《广州大典》捐赠仪式,向复旦大学捐赠《广州大典》并致辞。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中山大学校长罗俊、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院长杨玉良、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出席活动。

      陈建华在致辞中表示,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积极探索高等学府研究机构助推国家古籍保护事业发展和深化古籍学术领域研究的新路径,值得广州市有关单位学习借鉴。广州市在组织编纂《广州大典》过程中,得到中山大学的大力支持。广州设立了《广州大典》研究中心,正开展《广州大典》的研究和第二期编纂工作,希望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和古籍保护研究专家一如既往给予支持和帮助。广州市将与各界共同致力于中华古籍保护研究事业的发展,为传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出应有贡献。

      《广州大典》是广州市“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的重点文化工程,首创了由地方政府出资,宣传文化部门主持的古籍文献抢救、收集、保护和编纂工作模式。编纂工作历经十年,全书汇集上下两千年、4064种珍贵广州古籍文献,共520册,于20154月由广州出版社出版。

     

    3. 川东北高校、公共图书馆学术论坛西华师大图书馆举行(中国学术会议在线2015-12-03

    122日上午,川东北高校、公共图书馆学术论坛暨工作经验交流会开幕式在西华师大图书馆举行,来自川东北区域13家高校、公共图书馆馆长及图书行业相关信息、科技公司代表参与了开幕式。西华师范大学副校长刘玉平、川北医学院副院长李健、南充市人大常委、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郑小红、南充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陈家喜、副局长兰海等出席了开幕式。

        

        据了解,本次学术论坛暨工作经验交流会将持续到4日下午,与会的高校、公共图书馆馆长代表将作主题报告。主题围绕高校、公共图书馆如何资源共享、数据共建、服务群众、推动地区文化建设等问题展开讨论,为川东北地区图书馆进一步跨区域合作提供指导服务。

     4. 国家图书馆举办甲骨文记忆展 探寻古文字的秘密(国学网2015-12-08

    一进入北京国家图书馆甲骨文记忆展厅,古朴的布置和光影就让我们瞬间步入了那个遥远的时代,仿佛可以通过展厅还原的甲骨占卜场景与古人进行思想的对话。近日,国家典籍博物馆年度大展——甲骨文记忆展览举办,带你一探甲骨文的秘密。

      甲骨上刻写的文字即甲骨文,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它不仅为史书记载的殷商王朝提供了真实可考的证据,更将那个时期的社会百态一一呈现。国家图书馆创建之初的京师图书馆时期就重视甲骨的收藏,现藏甲骨35651片,收藏量约占存世总量的1/4,是目前世界上收藏甲骨最多的单位。此次展览特从国家图书馆3万多件甲骨馆藏挑选出65件代表性珍品,展出甲骨数量之多,极为罕见,具备深厚的历史内涵和时代特征。其内容除常见的祭祀主题之外,还包括农业、田猎、气象、疾病、生育等各种主题。另外,本次展览展出的甲骨类型多样,覆盖范围广,除了龟甲之外,还有牛肩胛骨、人头骨等多种类型。

      展览采取讲故事的方式,介绍甲骨的发现历史,用廉价龙骨、一字千金、殷人刀笔、考释甲骨、寻找出处、证明商王、考古探秘、震惊世界等8个故事,配合模拟场景,将甲骨从中药药材到信史资料、从私挖盗掘到科学发掘的命运变迁娓娓道来。

      展览还顾及了对甲骨有进一步深入研究需求的参观者,特甄选了50余种甲骨文研究历史中颇具里程碑意义的代表著作。这里面既有董作宾、胡厚宣、郭沫若等甲骨金石大家的著作,也有海外汉学家、考古学家对甲骨的研究著述,既有殷墟考古的挖掘报告,也有甲骨文研究资料的汇编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特别注重互动性和体验性。在展厅内,有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色区域,这是专门为参观甲骨文记忆展的人准备的互动区域——甲骨姓属林。在这片甲骨姓属林中,每一片悬挂的绿叶上都有一个甲骨文的姓氏或者十二生肖属相,旁边的展板上设有甲骨文姓氏、属相和现代汉字的对照表。通过一片片姓氏、属相之叶让观众参与到找姓氏和属相的互动游戏中来,从而认识和自己信息相关的甲骨文。(如图:观众辨识甲骨文。张 鹏摄)

      二层展厅还设置了“学童识字”区域。区域内设置了一台甲骨文临摹打印的触屏,孩子们可以在触屏上临摹学习甲骨文,并将自己的作品打印出来带回家。(本报记者王珏)

    5. 中日两国国家图书馆第三十四次业务交流圆满结束(中国国家图书馆2015-12-08 

     

    2015年11月24日至12月1日,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助理汪东波率团赴日,开展为期8天的中日两国国家图书馆第三十四次业务交流活动。

    在此次交流中,双方就过去一年的总体工作各自发表基调报告,围绕“为视障人士提供服务”“音像资料等非书资料的收集、保存与利用”两个主题,相互介绍业务开展情况,并按惯例商议“中国国家图书馆与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关于交流协作的意向书”条款。

    交流期间,除东京总馆外,代表团还参观访问了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国会分馆、国际儿童图书馆、关西馆,以及国立公文书馆、东洋文库、京都府立综合资料馆等,并就日本所藏《永乐大典》在中国出版事宜与相关藏书机构进行了沟通。此外,代表团还重点了解距东京总馆500多公里的关西馆的建设和管理经验,以供我馆在战略储备库的建设中借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