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社会科学 12
  • 日期 : 2016-12-05     点击量 : 2074

    1. 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在京开幕(北京大学新闻网20160919)

    2016916日,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开幕。此次大会由国际艺术史学会(简称CIHA)与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大学共同主办,故宫博物院、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协办。教育部副部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7届大会主席郝平,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朱善璐,世界艺术史大会中方筹委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国际艺术史学会主席Ulrich Grossman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教育部、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单位的领导和各国各界的专家学者共同参加了开幕式。开幕式由世界艺术史大会中方筹委会副主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主持。

    世界艺术史大会是国际文化艺术界的重要会议,每四年召开一次,自1873年以来已经举办了33届。该会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络机构国际艺术史学会与每届大会的主办国联合组织,被称为文化艺术界的“奥林匹克”盛会,因此每一届会议都得到各主办国政府的大力支持。经过中国艺术史学会筹委会多年的努力,第34届(2016年)世界艺术史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该学术大会第一次在亚洲和非西方国家举办。此次大会将是向世界展示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成果,让世界通过艺术认识和了解中国的重要契机。

    郝平在开幕致辞中指出,秉承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新文明观”,本届大会致力于传递包容的声音,倡导交流的理念,强调共享的价值,这必将启发人们在互联网时代的全球文化语境中,进一步考量人类艺术发展的路径,更好地揭示人类文明和谐发展、共同繁荣的历史规律,用历史研究的新观念、新方法、新技术为人类建造未来世界的图景。郝平表示教育部将进一步支持中外大学和研究机构在艺术史领域的高水平合作,为共同推进世界艺术史的发展而努力。

    朱善璐在致辞中表示,本次世界艺术史大会被视为北京大学筹备2018120周年校庆的第一个重大活动。作为大会的主办方之一,北京大学素有重视艺术教育与艺术研究的优良传统。自100年前蔡元培先生担任北大校长开始,北京大学就大力提倡和实施美育与艺术教育,形成了重视美育和艺术教育、重视美学研究和艺术研究的宝贵传统。近年来,在艺术学院、考古文博学院、哲学系、历史学系、外国语学院等院系中形成了艺术史研究的交叉态势。自1986年以来,北京大学还负责“中国现代艺术档案”并主持编辑《中国当代艺术年鉴》,从学术角度同步记录中国当代艺术新的发展历程。每年11月,北京大学还联合国内外学术机构的专家学者召开北京论坛,北京论坛主要讨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谐和共同繁荣,艺术和艺术史也是北京论坛的重要议题之一。北京大学将利用这次大会在北京召开的契机,加强艺术史的教育教学与研究,推动相关领域的中外学术交流。

    德国国家博物馆馆长Grossmann教授随后作了他国际艺术史学会主席任内的最后致辞。Grossmann称赞了本次大会的主题“概念:不同历史和不同文化中的艺术和艺术史”。在往年的大会进程中,也有专家学者在发言中涉及到类似的议题。在中国的综合性大学中,艺术史是一个新的学科,所以他很高兴这次能在北京和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有这样的合作关系,可以推进艺术史在世界各地的发展。他以自己主攻的建筑艺术史为例,分析了在世界不同地区艺术和艺术史的多样化,以及在历史和现代不同文明之间艺术的交流和相互融合。他认为,艺术和艺术史对于社会的发展、对于青年学生的成长、对于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很期待在这样的主题下和大家相互交流,打造艺术和艺术史交流的桥梁,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专家学者沟通。最后,他对中国世界艺术史大会筹委会和各参会学者表示感谢。

    邵大箴教授在致辞中指出,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是世界艺术史界在中国举行的一次史无前例的盛会,也是中国艺术史学者和国外专家学者相互密切交流、相互切磋的学术平台。普遍性与差异性是艺术史研究中最有兴味也是最迷人的课题,它涉及社会学、哲学、美学、心理学、地理环境学、遗传学等各种学科,它也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各民族文化无比丰富性和必须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的重要史实和理论依据。中国艺术史有数千年悠久、连绵不断的历史,在它的演变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与其他民族文化艺术的交流和相互影响,也从中受益。在世界文化大格局中,它具有独特的位置。我们期待通过中外学者在这次大会上的学术研讨,不仅能促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与友谊,也能对世界艺术的多元性和丰富性以及中国艺术史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对今后世界美术史的研究有所助益。

    随后由新任国际艺术史学会主席、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主持第一段大会主题发言,两位学者代表在大会上作了主旨报告。东安格利亚大学教授约翰•奥尼恩斯( 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先生作了题为“‘气’之能量:艺术、世界与头脑”的演讲 。

    范迪安教授发表了题为“世界艺术史大会的主题与文化语境”的演讲,他指出,本届世界艺术史大会主题“Terms”(概念:不同历史和不同文化中的艺术和艺术史)突出强调了中国古老文明中孕育起来的中国艺术魅力及其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由此以历史的眼光回溯中西文明同等的重要性,形成对人类文明和文化艺术遗产新的认识与阐释,这样的主题反映了艺术史研究的进展,也体现了文化的关切。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而不同”的理念,回应了全球文化语境下需要探讨和解决的课题。

    本次大会共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稿件1012份,从中选择并确认参会的发言人逾290人,分别来自世界43个国家和地区。从916日起,大会将在北京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持续进行21个分会场的专题会议,直到920日闭幕

    2. 我国已与19个欧盟成员国互认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人民日报》1011)

    目前,我国已与欧盟机构以及欧盟28个成员国建立了稳定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关系,并与法、德、意、荷、葡等19个欧盟成员国签署了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中欧教育交流与合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这是记者从教育部获悉的。

      11日,中国—欧盟国家教育部长会议和第四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教育政策对话在京举行,议题包括拓宽校企合作渠道,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就业能力;提高教育质量水平,服务中欧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推动中欧学分互认,促进中欧学生双向平衡流动;加强学校体育交流,发掘中欧教育交流合作亮点等。

      据悉,欧盟成员国是我学生学者出国留学主要目的地之一。截至2015年底,我国在欧盟国家留学人员总数为303451人,占出国留学人员总数的24%,比2014年增长了7.5%2015年当年前往欧盟国家留学人员总数为123018人,占当年出国留学人员总数的23%,比2014年增长了29%。其中,国家公派留学人员7961人,占当年公派人员总数的37.7%,比2014年增长了21%

      近年来,欧盟来华留学人员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全年,欧盟成员国来华留学人员总数为45125人,与2014年基本持平,占2015年全年来华留学生总数的11.3%。其中3027人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比2014年增长了12%                

    3. 第五届世界汉学大会在人民大学举办 探讨多元文化交流背景下的“传统与革新”(人大新闻网20161114)

    1111日上午,由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和中国人民大学共同主办的第五届世界汉学大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开幕,近百名中外学者共聚一堂,围绕“比较视野下的汉学:传统与革新(Sinologies in A Comparative Context: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主题展开对话交流。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靳诺,孔子学院总部副总干事、国家汉办副主任静炜,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秘书长、前驻外大使杨厚兰等出席开幕式。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圣若瑟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辅仁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格拉斯哥大学、伦敦大学,荷兰莱顿大学,意大利罗马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瑞士巴塞尔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土耳其安卡拉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韩国首尔大学、延世大学,日本筑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孔子学院总部等国内外院校和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开幕式。

    靳诺书记在开幕式上致辞。她指出,世界汉学大会自2007年举办以来蓬勃发展、开拓创新,如今已迎来第五届文化盛宴。在2014年举行的第四届世界汉学大会上,世界汉学大会理事会成立,并常设于中国人民大学,为全球汉学家联系沟通、学术交流搭建起开放包容的平台。世界汉学大会紧紧追随变化着的世界格局,始终体现着汉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为增进中外学者沟通和交流、拓展汉学发展与创新的道路做出了不懈努力,向促进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融互鉴贡献了重要力量。她表示,每届汉学大会举行之时,既是明辨古人玄旨之时,又是汉学新义肇端之际。本届大会旨在多元文化交流背景下探讨“汉学”的多重可能性,希望中外学者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通过学术交流勾连历史与未来、精神与现实、海内与海外,为汉学研究铺展出绚丽多彩的新的画卷。

    静炜副总干事表示,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人类社会已经凝聚成一个命运共同体,如何推动各国之间的文明互鉴与学术交流,促进不同国家、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们共同解决现实问题,是摆在眼前的重大挑战。国家汉办通过建立孔子学院、完善“孔子新汉学计划”等措施,搭建起青年学者思想对话的平台,促使中外汉学家加深合作、交流共享。本届世界汉学大会的主题“比较视野下的汉学:传统与革新”,为来自全球的专家学者提供了思考交流的空间,对于从不同的文化视野来观察和理解中国,继承并发扬五千年中华文化中凝聚的厚重智慧具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伊志宏主持开幕式。

    随后的主题发言环节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慧林主持。

    荷兰莱顿大学柯雷教授作题为“‘新/旧汉学’:在(新)区域研究理念下的思考”的演讲,中国人民大学孙郁教授作题为“海外汉学中的鲁迅研究”的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黄平教授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寇志铭教授分别就相关话题进行探讨。

    本届大会上,近40位海外学者、30多位参加“孔子新汉学计划”的海外博士生以及40多位来自大陆和港澳台的学者进行了深入地对话交流。不同于以往四届的较大规模,本届大会根据世界汉学大会理事会的建议,精简人数、凝练议题,以期让中外学者实现更充分的探讨研究。

    第五届世界汉学大会的主题特别用复数形式表达“汉学”(Sinologies),突显了汉学本身的多样性。为此,本届大会的全部发言都采取中外学者直接对话的方式。在两天的时间内,与会学者围绕“汉学与中国”“汉学与西学”“汉学刊物的百年回顾”“汉学范式的古今之争”等议题进行一对一的交流。

    为期两天的本届大会还设立两个专题论坛,其中“孔子新汉学计划”博士生论坛吸引了40多位来自各国的青年学者;“中日韩共用汉字辞典编撰论坛”汇聚三国专家,就“中日韩共同常用汉字表”的进一步开发展开讨论。

    与会学者表示,汉学最突出的特质就在于跨文化、跨语言与跨学科。汉学不仅是文化对话的天然媒介,同时也启发人类对自身发展的进一步思考,通过不同思想的交流、交锋、交融,推进人与人的相识、相知、相通。世界汉学大会始终致力于跨越历史传统与文化身份的隔阂,倡导当今世界由对话而增进理解,因理解而尊重差异,从差异而达致和谐,为推动汉学研究形成新范式、中西文化自由交流做出了极大贡献。

    世界汉学大会自2007年起已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了四届,从“文明对话与和谐世界”、“汉学与跨文化交流”、“汉学与当今世界”到“东学西学四百年”,历届大会始终把握和引领汉学的发展和走向,对汉学研究形成愈发广泛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成为中外学者沟通与交流的重要平台。